双十一之后这几天,商家大概已经从发货的困扰当中解脱出来,开始有空考虑一下复盘的事情。真的想复盘时,却又觉得无从下手,复盘该怎么做?
复盘的意义在于回顾整个双11的运作,检视自己有哪一些做得好的经验以及需要调整之处作为日后参照。对数据进行总结和留存作为下次大促时的数据依据。
双十一之后商家互相交流最多的问题无外乎就是“双十一卖了多少”。单纯看今年卖了多少是没有太大意义的,毕竟整个大盘的销量都从去年的1682亿到了今年2135亿。评价这个双十做得好不好要看:在活动资源相同的情况下有没有卖得比去年好?双十一卖出来的营业额你赚钱吗?货够不够(余下的多不多)?
有没有卖得比去年好?
今年双11的特点是跨零点时爆发力特别强,很多店铺在一点时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天的营业额。前面提到,随着大盘的增长,营业额增长并不是太特别值得一提的事,毕竟大盘都涨了1.27倍,要比的就是我们有没有拖大盘的后腿。做得细致一些,我们可以把今年大促和去年大促的数据做一个比较,看一看我们的增长/下降,是来源于哪个指标的变化,从几个主要流量来源渠道的成交、转化来找问题。去年双11的数据可以从数据作战室或是生E经取数(前提是去年双11时生E经在服务期内)。
双十一卖出来的营业额是赚钱的吗?
一般来说,只看双十一当天的话,不出原则性的大问题一般都是赚的。结合蓄水期、预热期、爆发爆、扫尾期来看。除去还能做正常销售的蓄水期和扫尾期,预热期、爆发爆需要整体计算,一般来说从预热期开始店铺流量和转化就会受到大促冲击比较严重,虽说双十一营业额非常高,但很多店铺是牺牲了11月1日至11月10日十天时间的营业额来成就一天的业绩,所以在整个的盈利情况来看要综起来算,这还涉及到双十一应当提前多久预热、双十一当天钱该怎么花(这两部分内容会在后面02、03篇讲到)。
货还够不够发?
货够不够发引申出来的是整一个后续的问题,考验的是对于店铺数据预估的能力。备货是否充足,是否有过多的库存,评价和动态分的问题。前面在双十一备战的几篇文章我有提到备货方法的计算,在这个时候可以对照实际销量和估算差距。在双十一时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去做销量预估。由于去年双十一到今年双十一单品情况存在较大差异,用双十一数据去估算双十二数据相对来说会比较准确
当时在做双十一数据估算时商家苦于无从获取去年双十一数据,现在就可以赶快把数据备起来,后面双十二、年货节、明年双十一都会有大用途。